时光不负追梦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成立两周年特辑
2022年11月18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正式成立。今天,迎来挂牌成立两周年的重要时刻。两年来,中心依托西南地区丰富考古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文理工医齐全的多学科优势,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局限,聚焦古代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与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以积极开放的视野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2022年11月18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挂牌成立
科研团队及重大项目推进学科交叉成果丰硕
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四川大学中国西南山地考古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标志着中心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科研模式上迈出了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一步。中心教师新增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国之大者”重大课题为牵引,带动团队创新能力和协作水平上台阶。中心连续两年资助开放课题22项,孵化、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均取得显著进展和重要收获。
学术交流拓展视野 “考古科学论坛”推动创新协作
截至目前,中心连续举办42期“考古科学论坛”。杨益民、邢松、张虎才、蒋洪恩、第宝锋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携手探讨考古科学前沿问题。交流主题涉及中亚、南亚、青藏高原等国内外区域,涵盖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农业发生及动植物驯化、物质资料生产及文化交流、人地关系及环境调适等方面,不仅展现了学术交流的深度,更拓展了国际交流的广度。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创新驱动硕果累累
考古科学中心聚焦古代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与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前沿问题,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中心在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综合性科学期刊及Antiquit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考古旗舰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ence官网报道考古科学中心关于西藏西部最早石针的研究。西藏高原奶制品利用的古蛋白研究揭示了古人高原适应的生活秘诀,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持续报道,全球瞩目。考古测年实验室观音洞系列测年数据发表,分子考古实验室公布青藏高原,高山古城、海门口、大松山系列古蛋白、古DNA遗传数据,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在皮央东嘎、三星堆、城坝、江口等遗址开展工作的系列成果影响广泛,地学考古实验室持续在长江流域发力,川大考古科学持续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
斯里兰卡帕巴鲁伽拉遗址联合考古发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斯合作典范,进一步考古发掘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成功举办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主题“文物保护与价值阐释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得到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及其他科研机构150余名代表响应参与,进一步深化了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
考古学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工作,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下一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将秉持开放合作理念,聚焦考古科学前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研协作协同,助力学术创新发展。以跨学科、多维度研究破解人类历史发展谜题,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川大智慧与考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