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考古新成果发表于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
考古科学中心李映福教授团队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曾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万山汞矿遗址专题调查与试掘,相关成果发表于《江汉考古》2015年6期。为配合万山汞矿工业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万山汞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最新成果“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Study of the Wanshan Mercury Mining Site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发表于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杂志。李映福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马春燕、刘芳、黄琬为共同作者,李玉牛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为英国工业考古学协会的会刊,作为考古学科具有影响的工业考古权威期刊,其论文被收录于A&HCI。
万山汞矿遗址是研究我国古代金属矿冶及科技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我国仅有的几处最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工业遗产之一,已于201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遗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朱砂及汞矿之一,规模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矿区,素有“丹砂王国”之称。遗址地表分布面积达2.5平方公里,采掘面积约3.2万平方米,包括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等多个地点。矿洞内保存有古代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巷道、炼炉等采掘及炼汞的遗迹、遗物。遗址地面还分布有湘黔汞矿公司旧址和近现代采矿、选矿、冶炼工厂厂址以及生活设施等建筑。由于矿源枯竭,朱砂采掘和汞冶炼于本世纪初就陷于停产状态。
万山汞矿遗址共发现朱砂采冶及生产相关遗迹36处,其中既有古代的矿冶、聚落、道路及桥梁码头等遗址,也有近代的民居及城墙和近现代的工业遗产建筑群等,年代自唐宋延续至近现代。万山汞矿遗址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案例。围绕朱砂采掘与汞冶炼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了矿山本体的加固与保护和部分地下矿洞的利用、沿山体修建玻璃栈道等游览设施,形成了独有的矿山遗址公园景观。万山汞矿遗址以矿冶生产遗存为中心,展示了千年的朱砂采冶发展史与矿业文化。万山作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其汞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是我国众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探索,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图)。
该团队开展的万山朱砂及汞矿冶遗址的调查与工业遗产研究,弥补了中国朱砂及汞手工业考古研究的空白,该英文成果的发表也助于世界了解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基本理论与方法。
利用汞矿生产旧厂房改造的工业遗产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