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logo

霍巍:《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日期:

“高原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在狭义的丝绸之路概念上的拓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而言,它是指从中国中原地区经由青藏高原、或者由青藏高原出发的不同时期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域交流的交通网络及其主要干线。

青藏高原过去考古工作起步较晚,缺乏较为有力的考古证据来讨论这一概念。近年来西藏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史前时代直到汉唐时代(对应青藏高原而言则可略同于吐蕃早期各“小邦”时代和唐代吐蕃王朝时期)都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材料,和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大量汉晋、唐代的丝绸残片;欧亚大陆和海上贸易中常见的宝石、珠玉等装饰品的组件;出土金银器中有不少器形系仿制中亚地区波斯萨珊王朝和粟特系统金银器;体现欧亚草原文化色彩的大量装饰在金银器上的有翼神兽、大角动物等纹饰图案等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成果

书名: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作者:霍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

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001

第二节 关于“高原丝绸之路”概念的界定 /003

第三节 高原丝绸之路的立论依据 /005

第一章 高原丝绸之路最初的开拓者

第一节 西藏史前时代的文化交流 /008

第二节 高原丝绸之路早期主要交通干线的开拓 /028

一、青藏高原西部/031

二、青藏高原西南部/034

三、青藏高原东南部/035

四、青藏高原东北部/037

第三节 西藏西部考古提供的新证据 /038

第二章 西藏西部史前交通网络的形成

第一节 西藏西部早期墓葬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043

一、早期墓葬所反映出的基本文化面貌/044

二、早期墓葬中的文化因素分析/052

三、区域性中心的形成与跨区域文化的互动/060

第二节 羊同“酋豪”与丝路开通 /066

一、西藏西部发现的“酋豪”墓及其丧葬习俗 /067

二、羊同“酋豪”的对外联系与交流 /071

三、西藏西部“高原丝路”的早期开拓 /076

第三节 西藏西部汉晋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 /082

一、丝路交通与区域文明中心的形成/082

二、汉晋“高原丝路”的深远影响 /086

第三章 青藏高原东部的史前通道

第一节 炉霍石棺葬与史前文化通道 /092

一、炉霍石棺葬是我国最早的石棺葬文化之一/092

二、石棺葬文化的扩散与史前南北通道/095

三、炉霍石棺葬与“霍尔”文化 /098

第二节 川西高原石棺葬中的北方青铜文化因素 /099

一、“西南夷”考古资料中“北方青铜文化因素”的提出 /099

二、早期石棺葬中的北方青铜文化因素/102

三、北方青铜文化因素的影响与扩散/110

四、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119

第三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 /124

一、“藏彝走廊”是联通西南、西北地区的主干道 /125

二、“藏彝走廊”是通向云南、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128

三、“藏彝走廊”是“高原丝路”的重要节点 /131

四、“藏彝走廊”与“一带一路” /133

第四节 藏西与横断山脉:双圆饼形剑首青铜短剑的启示 /135

一、西藏西部出土的双圆饼形首青铜短剑/135

二、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双圆饼形剑首青铜短剑/137

三、与北方地区青铜剑群之间的关系/141

四、北方草原文化的南下与西进/145

第四章 吐蕃王朝时期“高原丝绸之路”的确立与拓展

第一节 7—9世纪吐蕃王朝形成的对外交流路网 /150

一、“新道”——“蕃尼道”的开通 /151

二、吐蕃通往中亚的交通路线/153

三、吐蕃东部从“蜀身毒道”“滇缅道”进入天竺的通道 /155

第二节 《大唐天竺使之铭》与唐初“新道”蕃尼道 /157

第三节 吉隆河谷中尼文化交流的考古新发现 /167

一、日松贡布摩崖石刻遗存的新发现及其研究/167

二、日松贡布摩崖石刻与其他遗存之间的关系/171

三、藏文史料中的相关记载/176

四、弥勒、观音、文殊的三尊像组合传统/180

五、梵式佛塔建筑以及新发现的石碑趺/181

第四节 藏西汉晋丝绸的发现与西北方向通道 /188

一、古代丝织物的发现经过与年代推测/189

二、唐初的“羊同”(象雄) /195

三、唐初经吐蕃通印度、西域之西北道/205

四、对丝绸来源地的推测/210

第五节 茶叶和饮茶风俗传入西藏 /211

第六节 考古学视野下唐代吐蕃与内亚文明 /220

一、吐蕃与内陆亚洲/220

二、吐蕃王朝时代与中亚的联系/222

三、棺板画、吐蕃马具、造型艺术等与周边文化的联系/247

第七节 吐蕃金银器和丝绸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253

第八节 黄金面具与丝绸之路 /282

一、青藏高原考古发现的黄金面具/283

二、年代、类型与用法的考古学观察/289

三、黄金面具所隐含的文化意义/297

第五章 高原丝绸之路青海道

第一节 文物考古所见古代青海与丝绸之路 /304

一、史前至汉代青海的对外交流/306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道” /309

三、唐代吐蕃对“青海道”的经营 /314

第二节 粟特人与青海道 /319

第三节 金银器上的吐蕃宝马与骑士形象 /329

第四节 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与青海吐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流 /342

一、都兰热水血渭2018年一号大墓的考古发现 /343

二、胡汉交融的泉沟一号墓/362

三、新的考古资料与新的研究启示/371

第六章 唐代青藏高原东麓的佛教传播之路

第一节 藏东吐蕃佛教摩崖造像的历史背景 /374

一、造像题记所见民族文化交融/376

二、唐蕃会盟与吐蕃佛教/384

三、反映汉藏友好关系的文化遗产/388

第二节 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与唐蕃交流视野下的剑南益州 /391

一、藏东吐蕃造像与“唐蕃古道” /392

二、唐代禅宗传入吐蕃与益州的关系/396

三、“初与唐蕃会盟时”的吐蕃与益州 /402

四、藏东摩崖造像的“文化底色” /406

第三节 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中的文化互动 /407

一、藏东吐蕃佛教摩崖造像题记中记载的益西央/408

二、敦煌古藏文文书中的益西央及其宗教活动/413

三、汉藏和好的历史纪念碑/418

第四节 青海玉树大日如来佛堂的考古新发现 /420

一、大日如来佛堂的调查简史/420

二、新的考古发现/424

三、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428

第五节 青海玉树勒巴沟等处摩崖造像的再考察 /431

一、勒巴沟古秀泽玛造像/431

二、勒巴沟吾娜桑嘎摩崖石刻/439

三、勒巴沟恰冈摩崖造像/452

第六节 西藏芒康嘎托镇新发现的大日如来堂 /460

一、孜许大日如来佛堂造像/461

二、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的布局特点与年代/465

三、新发现的造像和芒康交通节点的关系/467

第七章 结语

一、“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72

二、高原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干线与路网/475

三、高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高原丝绸之路” /479

附录一 汉、藏专有名词对照表 /481

附录二 吐蕃赞普世系表 /488

参考书目/490

索引/527

后记/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