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logo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在Archaeometry发表最新成果《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城址内的炒钢新发现:新都城址炒钢遗存研究》

发布日期: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冶金考古团队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科技考古旗舰期刊Archaeometry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城址内的炒钢新发现:新都城址炒钢遗存研究》。该研究由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李映福教授、硕士研究生邱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洋副研究员、杨占风研究员共同完成。

成都平原是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铁工业生产中心。目前为止,成都平原发现的两汉时期铁器生产遗存均分布于远离城镇的区域,城市内部的铁器生产模式和技术类型并不清晰,新都城城址内冶金手工业遗存的发现为论讨该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新都城址位于成都青白江区,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新都城址西城墙内侧清理出大量炉渣、鼓风管等冶金遗物和2座破坏较为严重的“碗状”炉。结合炉渣表面附着木炭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和陶片的类型学分析,推测冶金活动的年代为西汉中晚期。为了能进一步确定炉渣对应的技术环节,研究团队对炉渣进行了渣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炉渣样品的微观结构以浮氏体和玻璃相为主,同时存在不同含碳量的亚共析钢颗粒。此外,炉渣中的CaO和P2O5含量均较高,在微观结构和成分上均反映了炒钢渣的特点。

新都城遗址出土遗物和冶金遗存情况

新都城遗址出土炉渣和鼓风管


新都城遗址出土炉渣的微观组织结构

炒钢是利用生铁在半熔融状态下,通过搅拌,达到氧化脱碳制钢或熟铁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十分重要的发明创造。目前,已发现的汉代炒钢渣和炒钢制品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新都城址的炒钢遗迹、遗物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钢铁炒炼加工遗存,不仅揭示了布局于成都平原汉代城市内的铁器生产模式和技术类型,对于认识汉王朝以先进的铁工业推进成都平原的中原化进程提供了新视角。


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111/arcm.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