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logo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荣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发布日期:

近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教师获批三项研究项目。贺可洋副研究员申报的《长江流域古稻田生态环境演变的微体化石证据》和孙群教授申报的《结核分枝杆菌在中国主要流行谱系的传播及与人群共同进化》获面上项目资助,王学烨副研究员申报的《现代人狩猎行为对末次冰盛期的适应:基于贵州招果洞遗址动物多同位素研究》获青年项目资助。

【面上项目】

获资助项目:长江流域古稻田生态环境演变的微体化石证据

贺可洋,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第四纪地质学、环境考古等。

考古文博学院贺可洋副研究员申报的《长江流域古稻田生态环境演变的微体化石证据》聚焦于长江流域古稻田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主要通过微体化石的分析,旨在揭示古稻田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该课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长江流域古代农业的发展,还能为当代农业与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面上项目】

获资助项目:结核分枝杆菌在中国主要流行谱系的传播及与人群共同进化

孙群,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微生物分析、微生物考古等。

生命科学学院孙群教授申报的《结核分枝杆菌在中国主要流行谱系的传播及与人群共同进化》聚焦于结核分枝杆菌在中国主要流行谱系的传播及与人群共同进化的机制。通过分析2万个MTBC全基因组、5万个MTBC分子分型、2万个现代中国人群全基因组及人类古DNA数据,运用贝叶斯测年和谱系动力学方法,探讨中国流行MTBC的起源和传播,为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球传染病演化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青年项目】

获资助项目:现代人狩猎行为对末次冰盛期的适应:基于贵州招果洞遗址动物多同位素研究

王学烨,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同位素考古、丝路考古、史前考古。

考古文博学院王学烨副研究员申报的《现代人狩猎行为对末次冰盛期的适应:基于贵州招果洞遗址动物多同位素研究》关注末次冰盛期现代人类的狩猎行为适应策略。课题立足于贵州招果洞遗址动物遗存的多同位素分析,探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人类的生存策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末次冰盛期的古人类行为,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适应研究提供参考。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作为校内有组织科研的新型研究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本年度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功获批,充分体现了考古科学中心的团队创新能力和协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