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logo

考古测年团队国际期刊上发表最新学术成果

日期: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考古测年实验室胡越副研究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文章 《New chronology of the deposits from the inner chambers of the Guanyindong cave, southwestern China》。

                           



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是我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学界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盛誉。2019年发表于《Nature》杂志的文章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得知该遗址石制品的埋藏年代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距今16-17万及8-9万年。因此将东亚最早的勒瓦娄哇技术制作的时间推至距今17万年。然而这些数据仅来自洞口两处剖面样品,本文在该项研究的基础上,测得观音洞遗址洞内两个发掘剖面(Profile 2A和Profile 3,图1)的年代,从而为观音洞遗址建立了完整的、可靠的年代框架。

                           

图1 观音洞遗址及剖面位置图

由于洞内沉积物中石英颗粒较暗,接受的石英颗粒少,且含有较多年轻颗粒的混入,无法建立可靠的标准全球增长曲线(SGC),并且传统的年龄模型统计方法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年龄估算。因此该项研究采用常规单颗粒LnTn与贝叶斯分层年龄模型(BHAM)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避免了由于“截断效应”导致的年代低估,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单个颗粒的采样位置、信号强度、离散程度、曲线拟合、剂量率异质性等各方面的数据及对应误差,以及通过设定目标群体来辨别样品中存在的异常值(图2),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测量样品的年代。

                           

图2 样品GYD-S2A-OSL3的单颗粒测试及异常值结果

除此之外,该研究在最终确定年代结果时,还通过OxCal软件将先前的铀系测年数据也纳入到年代的估算中,为剖面提供进一步年龄界限。最终确定Profile 2A的沉积年代为距今24.8-10.4万年,Profile 3的沉积年代为距今25.1-9.2万年。其中包含石制品及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8.3-10.7万年(图3、4)。

                           

                           

图3、4 剖面Profile 2A及Profile 3的最终年代结果


该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由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考古测年实验室团队领衔,合作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考古测年实验室目前可进行第四纪旧石器、新石器以及历史时期的遗址的光释光测年工作。实验室拥有丹麦Ris➢ - DA-20释光测年仪器、德国Honle太阳光模拟器、离心机、烘箱、纯水机、超声波等设备,目前正在新增Ris➢ - DA-20释光测年仪器、波兰uDose低底本计数器、ORTEC便携式伽马谱仪及行星式球磨机等设备。可实现包括光释光样品的野外采集,样品前处理,样品测量、数据处理及年代分析等工作。通过采用单片、单颗粒方法测量矿物沉积,实现考古遗址的高分辨率测年,探讨人类起源及演化,旧石器发展脉络及古人类迁徙、交流等问题。目前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副研究员、研究生及实验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