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揭示末次冰消期至新仙女木事件之前中国西北干旱沙漠地带狩猎采集者的技术适应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韩芳博士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发表文章《Adaptions of hunter-gatherers before YoungerDyers in Gobi Desert, northwest China: Flexible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in Pigeon Mountain Locality 10》。韩芳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彭菲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家龙、王惠民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末次冰盛期(LGM)之后,以绿洲经济为基础的狩猎采集模式在戈壁荒漠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带的鸽子山遗址群处于贺兰山南麓地带,是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的交界地带。是继水洞沟遗址群发现以来,中国西北沙漠地区发现的又一被狩猎采集者密集开发的区域,对理解古人类的极端环境适应有重要意义。
图1 鸽子山遗址位置示意图(a.研究区域;b.鸽子山盆地夏季景观;c.鸽子山遗址位置)
鸽子山遗址群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共发现了13处石器地点,90年代对第3地点进行过试掘。2013-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对鸽子山盆地进行了系统调查,新发现了14、15地点,并对第10地点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本研究在介绍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主体文化层材料的基础上,从古人类石器技术组织策略和石料利用模式角度出发,探讨该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行为的变化与技术对环境变迁的响应。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堆积厚达9.5米,连续多年的发掘共发现了3个文化层,碳十四及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遗址主体文化堆积的年代范围为距今11760-12599年(CL2)和12117-13746年(CL3),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第三文化层。发掘中,获得了丰富的石制品、古人类用火遗迹(火塘和密集的炭屑分布区)、柱洞、装饰品、动物骨骼等文化遗物,体现了遗址中心营地的性质。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细石叶技术、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工具以边刮器、端刮器为主,还包括少量两面器、尖状器、磨盘、磨棒、锛状器、石锤等器物。
图2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地层(彭菲、郭家龙拍摄)
石料统计与利用显示,鸽子山遗址的石料以本地石英岩、硅质细砂岩及角页岩砾石为主,还包括远距离运输的燧石、玛瑙和零星的蛋白石等。地质调查显示,燧石和玛瑙等石料可能来自距离300km以外的阿拉善高原,各类砾石原料均来自鸽子山盆地内部季节性河流两岸和盆地内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两类石料存在不同的利用偏好,优质外来石料主要用于细石叶和小型刮削器的生产,本地石英岩、角页岩既用于细石叶生产,也用于权宜的石核剥片。通过分析不同石料石制品尺寸变迁与比例,不同文化层两类石料的利用差异,以及石制品再利用和多功能的利用模式,我们认为,古人类对两类石料的利用呈现出强化的利用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CL3-CL2),本地石料,特别是石英岩在细石叶生产中的比例逐渐增多、石制品再利用现象增多等现象体现了古人类对石料利用强化程度的增加。
石器技术特征的历时性变化较小。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1)石片石核剥片简单,仅见直接锤击法;2)石核主要为带石皮面的自然砾石,剥片面呈现出多样的组织模式,石片与石核均体现了不预制的生产方式;3)石片石核及石片台面边缘可见明确的坑疤,体现了石核的多功能性(图3)。
图3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石片石核
遗址中的细石叶工艺特征为典型的非涌别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和半锥形细石核生产体系产品,但技术特征统一,体现了精致性的生产策略,同时,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现的石料利用策略一致,注重对石料的节约。具体如下:1)细石核预制与剥片阶段不修整石核核体,保证台面和剥片面可用(图4);2)剥片阶段存在多次更新,台面更新体现为保证台面平坦、边缘可用,以沿四周向内剥去小疤的局部更新和整体更新台面的更新台面方式。剥片面更新理念旨在保证石核底部的汇聚形态,体现为沿底缘向台面方向的局部更新。在作业面完全不用时,以剥去过击石片的方式更新细石核作业面,遗址中的作业面更新石片即为此类更新方式的体现(图5);3)细石核废弃是多次打击事故,或细石核尺寸过小等因素影响的结果,直至石核完全不能使用为止。
鸽子山盆地内部存在大量泉水和丰富的石料资源,对于沙漠地带的狩猎采集者来说是极佳的生境,但面对资源集中程度较高的生存环境,狩猎采集者占据关键资源,并在此构建中心营地,石料资源的强化和节约、采用支持高流动性活动的细石叶技术是古人类应对资源集中的策略选择。末次冰消期之后至新仙女木干冷事件的到来是全球关键的气候波动转型期,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的主体堆积正好处于该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物大幅度下降、对本地石料利用强化程度增强、对细石叶技术的持续依赖均体现了古人类对新仙女木事件到来的积极响应。
图4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预制阶段的细石核
图5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更新阶段的细石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