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logo

Archaeol. Res. Asia | 史前人群龋齿发生与中国南北山前地带的农业发展

日期: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联合剑桥大学、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发表题为Dental caries as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foothills of Neolithic China(以史前人群龋齿表征透视中国新石器时代山前地带农业实践发展进程)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曹豆豆,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原海兵。共同作者有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刘祥宇、周志清、陈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魏青利、丁兰坡,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朱泓,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若静、邹佳兴、邱雨杰和剑桥大学考古学系Emma Pomeroy。

本研究聚焦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500年至3700年)山前地带的三处考古遗址——辽西地区的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青台遗址(仰韶文化)以及四川盆地西缘的高山古城遗址(宝墩文化),以龋齿发生率为切入点,探讨史前人群生计方式、环境适应与口腔健康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所涉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通过观察、记录149例成年个体的2885颗牙齿,并结合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牛河梁狩猎采集人群的个体罹患率和龋齿率均最低(罹患率26.70%,龋齿率3.40%),高山古城稻粟混合人群稍高(罹患率36.10%,龋齿率4.90%),而以粟作农业为主的青台人群最高(罹患率75.90%,龋齿率14.00%)。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人群龋齿发生率的分布

不同生计模式不仅影响人们的主食选择,也深刻塑造饮食文化与社会结构。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发展已经高度集约化,人们广泛使用石磨、贮藏器等谷物加工工具,还有大量的酒器出现,饮食中可能普遍存在黍米粥、发酵饮料等高粘附性软食。这些食物在提升能量摄取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患龋风险。相对而言,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山麓边缘的高山古城人群虽以稻作为主,但食物构成更为多元:野生动物骨骼、野果残骸和粟类遗存都显示其饮食结构更多样、均衡。多样化的食物结构降低了人们对单一高碳水作物的饮食依赖,从而降低了龋齿罹患风险。而牛河梁人群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饮食也多样多元,淀粉类食物摄入程度相对更低,这支持了其较低的龋齿发生率。

龋齿在牙齿不同位置的表现

a:颌面龋;b:高山古城人群人工有意拔除上颌侧门齿之后的齿槽融合;c:近中邻面龋

青台史前人群女性龋齿率略高于男性。这一性别差异可能与史前社会性别角色分工、饮食习惯、口腔微环境、生理差异或资源分配等因素有关,提示龋齿形成不仅与食物结构相关,还可能受社会行为和生物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研究针对我国史前山前地带人群开展了龋齿发生与生计模式关系的探索,揭示出农业发展与人群口腔健康之间并非简单线性的因果联系,而更可能是作物种类、食物加工方式、社会结构与生态适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不同作物类型(如粟与稻,即使同属农业核心作物)在致龋机制中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一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丰富了对我国史前人群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的认识,也为理解“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